177 8815 6555

行业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好文分享:二十大对环保市场有什么样的指引?

发表日期:2022-10-24  浏览:187  作者来源:本站  标签: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22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先后两次重点谈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从总书记谈到“生态”相关内容来看,每一次“生态环境保护”的出现都意义非凡。


第一次出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确定“生态环境环保”在十年变革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了党章中。


在二十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生态环境环保”相关内容时,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曾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新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生态环境领域同样如此,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从思想引领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战略部署看,我们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也更加成熟。


从改革举措来看,这些年我们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这十年间,我们还制修订了30余部相关的法律法规,越织越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而从二十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产业而言,过去十年的坚持,一直在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


第二次重点强调“生态保护”,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在上述522字中,总书记确定了未来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地位,为生态环境产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这也意味着未来环境产业在政策驱动下,将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


1.“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土壤污染治理市场被重点关注


据中国固废网获悉,今年以来,土壤问题已经多次在重磅政策中亮相。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利用四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此后不久,第三次土壤普查的消息正式在中央一号文件里亮相。这是距上一次全国土壤普查40年后,我国再一次对土壤进行的“全面体检”,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二十大重点强调了土壤污染治理问题,意味着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市场或将在未来被重点关注。


随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完成,各省市陆续公布并定期更新污染地块修复名录。截止2022年1月,全国污染地块总数达到770块,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空间较大。

微信图片_20221024094904.png

数据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随着“三普”进入实地调查,土壤治理工作网络也将越织越密,借助此前普查数据,二十大报告中对土壤污染治理行业的关注,行业需求有望持续释放,各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领域或将开启一场大战,行业发展势必迎来新的突破口,找到新的增量空间。在进入“十四五”的第二年,以更高标准打好净土保卫战成为必然。


E20研究院认为,“净土保卫战”在“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土地经营流转”等国家引导性政策推动下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对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的加强和重视是土壤修复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由“先污染,后治理”向污染管控协同高效治理的战略转变。不断完善的土壤环境政策制度,以及不断严格的土壤环境监督执法将有效保障土壤污染的源头防控,而土壤环境的监测检测、土壤环境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污染溯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的咨询服务等都将成为污染源头防控工作的重要支撑。而土壤修复行业标准体系规范的不断健全,也将推动土壤污染治理的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从而推动行业技术装备化,成果产业化的高速发展。

 

2.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仍是环保行业的重大发展方向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意味着未来降碳减污仍是发展目标之一。

 

从产业发展来看,环境产业也是降碳减污的主要阵地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点是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手段是强化减污降碳的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途径是通过减污和降碳两个领域工作的深度耦合和同频共振,实现提质增效。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薛涛曾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指出,目前碳话题下的获益主体主要是新能源行业,环保企业当前在减碳方面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环保企业与碳达峰碳中和计划无关。”薛涛认为,短期来看,主要还看环保企业能不能通过“卖碳”来获取收益。例如,沼气发电行业可能是减碳方面关联收益较大的领域。此外,环卫新能源车辆生产企业和环境监测类企业也会有相关利好,但应该与碳交易没有直接的关联。长期来看,碳排放量将是衡量一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尺,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管理水平等方面必须遵循正确的价值方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同时,碳减排纳入环境监管后,很可能对环保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环保企业一方面不要对当前减碳收益有过高期待,同时也要未雨绸缪,积极研究,尽早对未来行业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所布局。

 

仅以污水处理行业为例。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污水处理全覆盖的国家,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约占全社会总碳排放量的1%左右。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量虽然占比小,但依靠改变技术路线、改变运行模式,辅以适当的低碳改造,即可减少碳排放,相比其他行业,减碳效益更大。为了碳减排,就需要更好的节能降耗,也就呼唤真正的精细化运营。


利好实体经济,肯定民营经济力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从报告的上述内容中能够看出,“市场经济”、“两个坚持”、“实体经济”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从“两个坚持”中能够看出未来民营经济在市场主体中发挥的力量被再度肯定,中共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也表示,民营经济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民营经济人士始终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个“毫不动摇”已经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方针,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个方针政策现在没有改变,将来也不会改变。环境产业中的民营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中坚力量,在未来也将持续发挥作用。

 

报告强调继续走市场经济道路,提高实体经济实力。作为实体经济的环保行业在未来发展中也将继续走市场经济道路,并通过高水平发展,增强环境产业实体经济实力。

 

E20研究院指出,目前,环境产业已从“投资拉动”向“高质量服务拉动”升级,发挥政府作用,在政策引领下通过市场供需的均衡调节,实现产业服务模式的升级。高质量服务的升级需要企业自身“内核”的提升,无论是技术领先性、内部管理先进性还是服务模式的系统性,均是环境企业未来升级的必经之路,因而市场竞争赛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盈利模式的增长方式也会有所调整。但在全球经济增长力不足,以及疫情等外部影响下,财政支付压力显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协调统筹是企业战略的必然思考。

 

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未来环境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在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总书记还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由上可知,对于我国产业整体发展而言,未来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尤其对于环境产业而言,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更是难以分家。

 

环境产业从无到有二十年,从2002年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4年发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直接拉开了水务行业改革的序幕,之后中国水业一路披荆斩棘,不断释放空间、释放需求。快速发展、规模化是当时的行业主调,当规模化有空间的时候产业是满目皆春,欣欣向荣,一直到2017年之前,行业估值远远高于平均估值,环境产业在一个又一个的风口下不断向前。

 

E20研究院院长、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傅涛指出,“直到现在,虽然环境需求仍在释放,但规模化简单扩张接近尽头,业界企业感受到一种苍茫:好像都是路,又好像没有路。”

苍茫的背后是产业的无奈,环保行业是扭曲的行业,市场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产业化水平严重低下,即使大企业也是众多小项目的简单资产叠加和风险叠加,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门槛,行业对资本的依赖,又让很多外部企业实现“跨界打劫”。

 

虽然环境市场增量就在眼前,但商业形态已经不同。如何理解环境需求的高质量?

 

傅涛曾在2021年(第十九届)水业战略论坛上提出:要重新认知高质量,高质量就是高标准服务,但是高标准不等于高排放标准,不等于高的供水水质标准。这些服务标准是基础服务的标准,基础公共服务的标准意味着甲方付费,而甲方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更宽的基础公共服务,把支撑污水处理、雨水、地下水等一系列的费用全部砸在政府身上,是不可能的。

 

从环境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傅涛强调环境设施100%需要提升,处理污染物是环境设施的基础功能,稳定达标只是污水处理厂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基础的选项和合格项,未来真正高质量的方向是精细化、智慧化、资源化、低碳化、生态化、社会化(以下简称为“六化”)。

要实现环境基础设施的提升,达到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化”目标,须将科技创新排在首位,以技术作为驱动,促成技术产品化的转变。技术产品化水平是产业化水平的标志,产业化是横在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鸿沟,这个鸿沟需要用技术的产品化来填平,必须在产品上谋出路,才能进一步促成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

 

总的来看,此次报告中两次重点谈到“生态环境保护”话题,同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出现了两次,意味着未来环境产业的发展也将牢牢围绕“两山理论”展开。


来源:E20水网固废网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商务热线:177 8815 6555
郑州德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